2011年9月19日,当梁平乘坐的飞机降落在布鲁塞尔机场的时候,她有些紧张,也有些兴奋。这位出生于四川省江油县普通工薪家庭的研二女生,即将踏上她在比利时根特大学为期10个月的学习旅程。更令梁平开心的是,这段时间的异国生活学习的全部费用都由欧盟资助,她不需要自己出一分钱,就连来回机票和在欧洲学习期间的医疗保险等,她和她的家庭都不用操心。
梁平是我校外国语学院欧洲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不想带给家里经济负担”的她本未奢望在研究生阶段出国,但一次中欧交流项目的宣讲会点燃了她前往欧洲的希望。宣讲会后,她按照要求认真准备申报材料,最终获得到根特大学的交流机会。同一阶段到欧洲其他大学交流的川大师生还有约10人,涵盖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同样,他们在欧洲的费用也无需自己承担。
梁平和她的同伴们是中欧交流发展的受益者,他们参与的交流项目“伊拉斯谟”是一项欧盟的高等教育交流计划,从2009年开始与中国合作。
近年来,我国和欧盟在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中欧青年学者和研究者的互访也日渐频繁。 2012年,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建立;2013年,中欧建立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而刚刚签署的《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更将人文交流确立为中欧合作中浓墨重彩的四大篇章之一。
中欧高层次人文交流,要依靠国内高校充分发挥作用。据国际处资料,2009年底至今,我校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申报并获得7个欧盟伊拉斯谟交换项目,执行项目数和交流人数位列我国高校之首,送出师生88人次赴欧洲十余所大学学习交流,同时还接受了11位欧洲各大学师生来川大学习交流,共获得欧盟1000多万人民币的经费支持,资助金额总数位列全国第三。
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依托的平台便是我校欧洲问题研究中心。
让·莫内最佳欧洲研究中心
“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的科研与教学是我校与欧盟往来的可持续性保障。”国际处负责中欧交流工作的关平副处长如此评价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的作用,他说“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年代,我校和欧洲的人文交流工作的基础已比较扎实。由国际处牵头,依托欧洲问题研究中心这种科研团队共同组成的项目工作组积极拓展与欧洲知名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共同负责项目实施管理是国际处积极探索提升我校国际交流能力的成功尝试。”
经济学院的王雅梅教授是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的主要成员之一,负责欧洲经济方向的课题研究。通过欧洲问题研究中心这个平台,王雅梅教授先后获得了2次到欧洲不同大学合作科研的机会,完成了不少研究成果,并在2012年成为我校第二位获得欧盟命名的“让·莫内讲座教授”。但王雅梅并不是欧洲问题研究中心里拿项目最多的教授,中心的核心成员还有来自外语、文新、经济、海外教育、建环等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授。
每年春节前后恰好是欧盟科研课题申报的高峰时段,“中心的几位主要研究员几乎都不休寒假,有时除夕都在赶着提交项目申报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的指导思想就是以科研为动力,以教学为根本,注重跨学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副校长石坚教授兼任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的主任,在他的带领下,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渐渐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逐步获得了欧盟的认可。据统计,2005年以后,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共申请到欧盟项目、中德科技中心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等各种欧洲研究项目共10项,目前到校总经费共470余万人民币。
2001年,欧洲问题研究中心逐步完善,设立了欧盟经济、历史文化、宗教、社会等研究室,专职和兼职教授共20余名。石坚副校长介绍说,跨学科是我校欧洲研究中心的一大特色。 2006年,中心开始执行“欧盟 - 中国欧洲研究中心项目”,加大了欧洲研究课程建设和教学课程设置,同时跨学科组建教学团队,为完善欧盟问题研究的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努力没有白费。 2008年,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石坚教授获得欧盟对全球范围内从事欧洲一体化教学与研究学者的最高学术承认——“让·莫内讲座教授”称号。当时,国内获得这一殊荣的学者屈指可数。2011年,我校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再一次获得欧盟的肯定,荣获了欧盟颁发的“让·莫内最佳欧洲研究中心”称号,全球非欧盟国家中仅有十三所高校因在欧洲研究中的非凡贡献获得此项荣誉。
人才培养与高层智库
王雅梅教授开设的欧洲经济相关的课程总是十分受学生的欢迎,她解释说这是因为她将在欧洲访问时所积累的材料和体会全部带回到川大课堂,极大地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的缘故。
把欧洲带入课堂,是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团队的充分发挥自身功能的一大举措。“我们希望将中心的资源和学者的研究相融合,形成一种合力,带动对学生的培养。”石坚副校长介绍说,欧洲问题研究中心自 08 年开始重点建设四川大学欧洲问题研究的研究生教学平台,“以国际交流为抓手,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从那时起,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每一学年都会举办名为“走进欧洲”的系列讲座,面向全校师生介绍欧洲的情况及中心内各学者的研究思考;通过交流互访将欧洲和国内一流高校的学者请上川大讲台,为各学院研究欧洲方向的学生讲授欧洲专题,内容涵盖欧洲一体化、欧洲货币与经济和欧洲研究方法论等方面;同时中心还拓展开设本科生公选课,打通了让本科生在各自学科领域下了解欧洲的课程渠道。
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很重视学生对研究方法的学习,曾专门邀请世界知名欧洲高校荷兰莱顿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等校学者到川大为学生讲授欧洲研究的方法和理论。而这一内容,正是梁平在欧洲交流学习期间最大的收获之一。
目前,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培养的欧洲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已超过了290位,现在在读的硕士和博士有50多位。他们对欧洲、欧盟的研究涉及到历史、语言、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
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的发展并未止步于教学取得的成绩。今年9月,外交部中欧智库高层论坛召开,川大作为承办者,积极参与组织了此次论坛关于中欧政策、中欧双边关系等方面的闭门研讨;同时,川大欧洲问题研究中心还应邀参加了近三年召开的外交部外交形势和政策咨询工作会议,将中心关于欧洲的研究成果为政府咨询服务。石坚副校长说:“下一步,我们希望欧洲问题研究中心能够更多地拓展和发挥高层次智库的功能,为四川省的发展、西部地区的发展、中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走出去,向欧洲迈进
“这些年的研究、教学和交流工作让我们中心受到了欧洲一些高校的关注。当欧盟实行伊拉斯谟项目时,我们有幸被欧洲的一些排名在世界前100位的大学选中,被邀请与他们合作执行该项目。”石坚副校长介绍说。
因为极高的工作效率和国际化的管理机制,我校欧洲问题研究中心获得了欧盟的信任,于2012年成为伊拉斯谟项目唯一的亚洲协调者,与欧盟共同管理协调缅甸、柬埔寨、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同欧盟的合作事宜。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竹渝教授说:“由此,川大在欧盟项目也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了。”石坚副校长认为,“这对我们学校在国际上的发展、拓展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但信任来得并不容易。“欧洲合作学校对我们的工作效率非常赞赏,所有邮件我们都会在24小时之内回复。因为有6个小时的时差,所以熬夜是正常的事情。”李竹渝教授说这话时脸上轻松的表情很难让人联想到她3年前在病床上给欧盟回信的场景。当时李竹渝教授正第二次接受癌症手术治疗,手术刚结束便接到欧洲方面的联系函,不愿耽误工作的她甚至在病床上回起了邮件。“因为很多事情只有我清楚,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到川大在欧洲的形象。”
据石坚副校长介绍,我校在中欧交流项目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学生评价推选机制,派出的学生和青年教授都是十分优秀的人才。“这不仅培养了我们的优秀青年人才,也能加深国际对川大的认识、扩展川大在国际上的影响。”我校已与欧洲多所世界一流大学,如比利时根特大学、鲁汶大学(荷)、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波恩大学、法国图卢兹三大、蒙彼利埃大学、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波兰华沙大学、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等签署了双边或多边合作与交流协议,为积极响应“中欧人文交流计划”和“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奠定了基础。
加深国际社会对川大的认识,梁平对此深有体会。“出去之后就觉得自己代表的不仅是自己了,而是代表着四川大学,代表着中国。所以也会有意地去传播一些关于学校和祖国的知识,消除一些不了解和误会。”
今年7月,梁平凭借她在欧洲交流时确定选题的论文《从“无条件交往”到“互惠共赢”——欧盟对华政策研究》获得硕士学位,顺利毕业。同期,在欧洲交流学习的经历也为她赢得了被我校欧洲问题研究中心聘用的机会。
曾经的获益者如今成为了项目的组织者,梁平觉得很幸运。然而这个增加的人员编制还有更大的意义:标志着一直处于虚拟状态的欧洲问题研究中心迈出实体化的第一步。去年,欧洲问题研究中心被教育部国际司认可为实体化的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 - 四川大学欧盟研究中心。目前,欧洲问题研究中心还在与国内其他知名研究中心联手,争取尽快筹建一个位于欧盟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的研究机构,这也将是川大在海外建立的第一个研究机构。
前方,是更广阔的欧洲天地。
http://newspaper.scu.edu.cn/Newspaper_Show.asp?NewsID=2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