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29日,四川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在成都主办了由中欧资深学者参加的圆桌会议。会议主题围绕“后欧元危机时代的中欧关系”这一主题展开。会议由四川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石坚教授主持,来自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古斯塔夫·杰拉尔茨(Gustaaf Geeraerts)教授、比利时根特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奥比(Jan Orbie)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宋新宁教授、清华大学比较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张小劲教授、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戴炳然教授,以及四川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易丹教授等10余位学者参见了此次圆桌会。会议围绕欧债危机后中欧关系中的金融、贸易、双边认知、政治关系和外交关系等重要议题展开了讨论。
关于中欧关系中的中欧贸易等问题:
参会学者共同认为,贸易关系是当前双边关系中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中、欧贸易互补性强,发展潜力巨大,但同时,欧债危机的确给双边经贸关系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中国对欧贸易, 特别是对欧出口在近两年出现了明显下滑。欧盟对华贸易赤字也一直是困扰双边贸易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中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实力不断增强,中、欧在该领域的竞争,必然导致更多的贸易争端出现。
与会学者强调双方应该给予投资领域(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问题更多关注,加快启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为了使双边经济关系保持良性发展,中国政府应当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降低市场准入的门槛、改变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扩大国内市场的需求,同时应考虑进一步向欧洲投资者开放更多服务业领域,比如保险、金融等。杰拉尔茨教授特别强调了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性,中国政府应该加大对中小型私有企业扶持的力度以便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创造更大的国内市场,一方面这将使中国经济发展更稳健、市场更开放、自由,同时也可以为来华投资的欧洲商人创造更多的机会。
宋新宁教授认为,欧债危机的确对中国国内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小企业的生存带来影响。虽然在最近两年,中国对欧出口,特别是对德、法等国的出口出现了明显下滑,但是对美国和南亚国家的出口却出现了增加。这说明欧债危机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欧洲一些国家的购买力,危机是存在的,而危机的缓解则主要取决于欧元区经济摆脱目前的低迷状态的进程。同时, 也为提升中欧经贸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
与此同时大家也共同认为,中国不能过分夸大欧债危机的负面影响。国内某些媒体“唱衰欧洲”,是因为过分看重商品贸易,往往对服务贸易重视不够,而欧洲国家在服务业领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因此,在中、欧双方在该领域的互补性比较强,加强在该领域的贸易往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欧盟的对华贸易赤字。同时,如果欧盟进一步放松在高技术领域内对中国的出口限制也可以减少对华贸易赤字。因此,加快中欧高技术贸易合作就更为迫切。
与会专家认为,对于双边关系中的贸易摩擦,如欧盟对中国出口的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的问题,双方媒体的态度和所采用的话语策略存在很大差异,这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奥比教授认为,欧方媒体关于光伏产品贸易争端的报道相对更冷静、客观,欧方媒体通常认为这只是关乎贸易规则与制度的问题,而中方某些媒体却采用了更具“火药味”的修辞,在报道中则使用“贸易战”之类的词汇,这不利于双方采取冷静和负责任的态度来对待贸易争端。中国专家也认为,国内媒体不应过分夸大贸易摩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中欧学者双方都认为,应该用冷静、客观的态度去应对贸易争端。贸易摩擦的增多一方面表明双边贸易额的不断增加,更多的摩擦意味着更紧密和活跃的贸易关系;另一方面也为双边展开交流与对话提供了契机,有利于双方通过谈判促进对相互立场的理解,减少贸易壁垒,也有利于制定出双方都能接受的制度框架,为进一步的贸易交往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关于中欧相互间的认知: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欧双方对彼此的认知和定位是影响双边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不管是中国还是欧盟都曾过高估价了彼此在国际上的地位。比如,在WTO框架下,中国是否应该仍然享有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在欧盟内部还存在争议,而在全球战略考量层面,欧方又通常会过高估量中国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在涉及一些重要的国际争端问题时,中国总希望能听到欧盟的声音,从而过高估计了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在国际事务中的份量。
在与会专家看来,这些争议、预测和期待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彼此还需加深对对方的认知。专家们认为,不管是从政策制定者、实业界、学术界和媒体还是普通民众等层面来看,中欧双方的彼此的认知和判断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一方面是由于双方不同阶层不同社群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导致了认知落差;另一方面还在于双方未形成有效的对话机制,以涵盖不同的社会层面和群落。例如,很多中国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甚至研究者对欧洲各国政治和社会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并不了解,往往将单一的某种社会模式等同于整个欧洲或欧盟的模式。而在欧盟内,包括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也对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集体意识和社会转型方向不熟悉,导致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以及政治、经济现实的误读。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双方加强彼此的认知和了解将是中欧关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议题和双边合作的着力点。
就双边政治关系而言,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欧之间不存在重大问题。虽然在双边关切中也涉及到诸如人权问题和西藏问题等,但这些问题都不会对双边关系构成重大障碍。讨论还涉及到中国与邻国的领土争端以及欧盟在这些领域的立场和态度问题,中方有专家认为欧方在此领域的声音缺失,而欧方专家则认为欧盟无意于介入这些地域争端。专家们一致认为双方应该改变传统地缘政治思维模式,并确认中国的和平崛起并不会对世界构成威胁,而中欧政治合作可以为世界和平和区域安全作出贡献。
会议始终在热烈、友好和坦诚的氛围中进行,中欧与会专家从多个侧面对中、欧关系中的一些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为解决双边关系中所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提出了深入、独到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参会单位:
中国:四川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欧盟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欧盟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比较区域研究一体化中心
欧洲: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比利时根特大学欧盟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