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研究人员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人员 >> 中方研究人员 >> 正文

Wuneng YANG(杨武能)

日期:2019-05-02 来源: 作者:


杨武能

杨武能,1938 年出生,重庆人

学术简历

1962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德国语言文学专业。1978 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冯至教授专攻歌德,1981 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任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83 年调四川外语学院,任副教授、副院长,1986 年破格晋

升教授。1990 年调四川大学任教授,1992 年创办欧洲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任主任至1998 年。同年作为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申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点获得成功。

现任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兼文学与新闻院教授和博导,招收培养了欧美文学、中西文学文化关系和译介学研究等方向的十多名博士生,并任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外语学院和宜宾学院名誉教授。兼为中国翻译协会名誉理事,四川翻译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创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

1983 年获得联邦德国洪堡研究奖学金,先后在德国海德堡大学、波恩大学、西柏林自由大学、明斯特大学和科隆大学长时间研修。数十次赴德国、奥地利、法国、日本、加拿大和香港等国家或地区讲学和出席学术会议。2004 年受聘担任欧洲译者工作中心驻会翻译家(Translator in Residence)。

学术成就

1960 年开始发表译作,已出版《浮士德》、《少年维特的烦恼》、《格林童话全集》、《海涅诗选》、《茵梦湖》、《纳尔齐斯与哥尔德蒙》以及《魔山》等经典译著 3 0 余种,并有《杨武能译文集》(11 卷)行世。1979 年至今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已出版论著《歌德与中国》、《走近歌德》、《三叶集》和 Goethe in China 等 5 部,编著《歌德文集》(14 卷)、《海涅文集》(5 卷)、《外国中篇名著金库》(10 卷)和“郁金香译丛”(20 卷)等十余种。也从事散文写作,出版了散文随笔集《圆梦初记》和《感受德意志》。

作为文学翻译家,受丽尼、傅雷等前辈影响,重视将研究与翻译结合起来,力求保持原著的艺术风格。长期从事德语文学、比较文学和文学翻译理论的研究和教学,曾师事冯至、张威廉、田德望等前辈,于歌德研究、德语中短篇小说理论研究、中德比较文学研究和译学理论研究方面有所开创和建树。1985 年发起并主持了中国外语界和比较文学界第一个大型国际学术讨论会 ―― “席勒与中国,中国与席勒”国际学术讨论会。

获得奖项:学术论著《歌德与中国》和《走近歌德》等多次获得省、市政府和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译著《歌德精品集》获“四川省文学奖”,编著《歌德文集》获第 12 届“中国图书奖,散文创作多次获得省内奖励。 ”由于“为发展我国高等、社会科学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 1992 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因对中德文化交流特别是德国大文豪歌德的研究和译介贡献卓著, ”2000 年荣获联邦德国总统约翰尼斯·劳颁授的“国家功勋奖章,” 2001 年获得联邦德国的学术大奖洪堡奖金。

* * *

国内外核心或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

a。歌德及德语文学研究

论《维特》与“维特热” 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辑刊》第 6 辑

你知道吗,有一支歌唱出了整个意大利……?”北京《读书》1980 年 3 期

漫话《维特》 北京《读书》1980 年 4 期

狂飙·铁手·自助者——评《铁手骑士

葛兹·封·贝利欣根》 武汉《外国文学研究》1982 年 3 期

反常,但不偶然——关于保尔·海泽 北京《读书》1983 年 8 期

施笃姆的诗意小说及其在中国的影响 武汉《外国文学研究》1986 年 4 期

艺术与人生的哲学思考——论赫尔曼·黑塞的

艺术家小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北京《读书》1986 年 7 期

《亲和力》:阐释·接受·本义 北京《读书》1987 年 8 期

歌德论世界文学 北京 1987 年 8 月 15 日《文艺报》

诗人波尔及其他 北京 1987 年 11 月 4 日《人民日报》

孤独的风中之旗 北京《读书》1988 年 1 期

他不是“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 北京《外国文学评论》1988 年 1 期

亚历山大·洪堡——“歌德时代”的一颗明星 北京《读书》1990 年 3 期

非驴非马 生不逢辰

-——关于霍夫曼的小说创作与接受 武汉《外国文学研究》1992 年 1 期

从 Novelle 看浪漫派 北京《外国文学评论》1993 年 2 期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逃避庸俗》 武汉《外国文学研究》1999 年 2 期

试析《浮士德》的哲学内涵(上) 北京《外国文学评论》1999 年 2 期

试析《浮士德》的哲学内涵(下) 北京《外国文学评论》1999 年 4 期

“西方向东方发出的问候 ”

——略论《西东合集》 武汉《外国文学研究》2002 年 4 期

何只“自强不息”

——“浮士德精神”别解与反思 武汉《外国文学研究》2004 年 1 期

思想家歌德 《四川大学学报》2004 年 4 期

《魔山》:一个阶级的没落 《外国文学研究》2005 年 6 期

b. 中德文学文化交流史研究

歌德在中国 长春《社会科学战线》1982 年 3 期

《新华文摘》转载

歌德——“魏玛的孔夫子” 长春《社会科学战线》1983 年 3 期

歌德与中国现代文学 北京《读书》1982 年 3 期

张闻天论《浮士德》 北京 1982 年 3 月 17 日《人民日报》

道的寻求 北京《读书》1983 年 7 期

中国的书和关于中国的书 北京《读书》1984 年 2 期

道藏工程记略 北京《读书》1985 年 2 期

冯至与德语文学 武汉《外国文学研究》1987 年 2 期

中国读者眼中的歌德和席勒 上海《中国比较文学》1989 年 1 期

17、18 世纪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 长春《社会科学战线》1989 年 4 期

卫礼贤与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 收北京三联书店《文化:中国与世界》第 5 辑

卫礼贤——“伟大的德意志中国人 北京 1990 年 2 月 22 日《人民日报》

冯至与德语诗歌 北京《外国文学评论》1992 年 3 期

百年回响歌一曲:《浮士德》在中国之接受 《中国比较文学》1999 年 4 期

歌德与比较文学 《四川大学学报》2000 年 5 期

智者与智者的对话 上海《中国比较文学》2002 年 3 期

严谨学风与愚公精神的美满结合 《中国比较文学》2005 年 1 期

八十年前是一家—— 中国日耳曼学探源 《读书》2005 年 3 期

c. 文学翻译理论研究

我译《维特》 北京《翻译通讯》1985 年 10 期

《新华文摘》转载

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文学翻译断

想 北京《中国翻译》1987 年 6 期

这儿也少不了爱 北京《世界文学》1990 年 4 期

尴尬与自如 傲慢与自悲――文学翻译家心

理人格漫说 北京《中国翻译》1993 年 2 期

文学翻译批评管窥 南京《译林》1994 年 3 期

翻译·解释·阐释

收香港 Conference o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ranslating into Chinese“,论文集 1998 年

歌德与文学翻译 北京《中国翻译》1999 年 5 期

漫谈文学翻译主体 南京《译林》2000 年 3 期

再谈文学翻译主体 北京《中国翻译》2003 年 3 期

我译《魔山》二十年 《中国翻译》2005 年 6 期

C. 德语论文

China heute: Mann liest wieder Keller und Dürrenmatt, 载北京 "Chinaim Aufbau" 1980 年 7 期 2.Goethe und die chinesische Gegenwartsliteratur, 同上,1982 年 3 期

3.Der Germanist Feng Zhi, 同上,1982 年 7 期

4.Die Hesse-Rezeption in China und meine Begegnung mit Goldmund- Hesse, 收 Begegnungen mit Hermann Hesse, Verlag Bernhard Gegenbach 1984 年

5.Goethe und die chinesische Gegenwartsliteratur, 收 Goethe und China--China und Goethe", 法兰克福 Peter Lang Verlag 1985 年

6.Franz Kafka und die Wandlungen der Rezeption deutscher Literatur in China, 收 Akten des

7. internationalen Germanisten-Kongresses Gottingen 1985, Niemeyer Verlag 1986 年

7.Zur Selbstbildung- bzw. Weiterbildung des Literaturübersetzers, 载波恩 Orientierungen 1989 年 2 期

8.Japan als Brücke des chinesisch-deutschen und deutschen-chinesischen Kulturaustausches, 收 Akten des 8. internationalen Germanisten-Ko

ngresses Tokyo1990, iudicium Verlag 1991 年

9.Hesse-Rezeption in China, 收 Martin Pfeifer (hrsg.) Hermmann Hesses weltweite Wirkung, 法兰克福 suhrkamp taschenbuch, 1991 年

10.Goethe in China. Das Goethe-Jahr 1932 und die neuerliche Goethe-Verehrung, 载魏玛 Goethe-Jahrbuch 115 卷,1998 年

11.Goethe auf der chinesischen Bühne, in 达喀尔 ETUDES GERMANOAFRICAINES,1999 年 17 期

12.Die chinesische Tradition des literarischen übersetzens und meinWeg als Goethe-übersetzer, 载魏玛 Goethe-Jahrbuch117 卷,2000 年

13.Goethe-Rezeption in China . Von Wertherfieber zu Werther-übersetzungsübereifer, 载东京 Stidien des Instituts für die Kultur der deutschsprachigen L?nder, 18 辑,2000 年

14. übersetzung: Tanz in Ketten, 载波恩 Humboldt-KOSMOS,78 期,2001 年

关闭